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框架、评估要点和应用推广

导语:分析国内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评价工作基础围绕企业层面产业 区域层面全国层面等 3 个层级10 类评估对象构建评估体系框架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正在驱动制造业生产方式、业务模式、企业形态深刻变革,深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要求。但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推进程度、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率、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都缺乏一个权威科学准确的“底数”。针对制造企业、主管部门、服务机构等相关方在数字化转型“标准基线缺失”“各地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制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是当前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评价工作基础


(一)国际现行评估框架


国际电信联盟(ITU)2019年9月批准的《智慧城市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框架》(ITU-T Y.4906)又名《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 是国际现行较有影响力的评估框架。


评估框架包含了确定待评估对象的方法,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三部分。其中,确定待评估对象的方法用于确定城市(区域)中优先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对某个特定行业内样本组织(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评估体系规定了样本组织(企业)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分析方法。


图 1 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概述


(二)国内现行评估模型


国内科研院所、科技与咨询公司是数字化转型评估相关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与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不同,国内现行以数字化转型领域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为主。国内现行主要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对比如表 1 所示。


表 1 国内现行主要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三)特点与不足


国内现行数字化转型领域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在应用方面,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评估对象以企业为主。多数直接以企业为评估对象,少数以城市(区域)和行业为评估对象。


二是评估维度上体现了数据驱动,能够引导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转型方向。


三是评估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随着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入,逐渐呈现出以下两点不足:


一是不同模型作用交叉,评价结果难以对比互认,企业选择困难。评估目的主要以评奖采信为主,对企业转型的实际促进作用较弱。


二是各级评估对象之间缺乏关联性。通过企业数字化水平,能够初步判断行业数字化水平,但是对于区域整体数字化情况的反映不足。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框架


综合以上评估体系的共性,对标先行政策文件、标准要求,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基础评估要点,结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实践,遵循全国层面、区域层面 / 产业层面、企业层面等三级评估一脉相承的原则,制定通用评估体系框架。


总体上,各评估层级评估要点之间一脉相承,更高层级的部分相关核心评估要点,由更低层级的核心评估要点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等作为支撑。同一评估层级内不同评估对象间,同样存在相似的关联逻辑(见表 2)。


表 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用评估体系框架


具体来说,层级之间,最低层级的企业层面是评估体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各类企业的综合数字化水平是影响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数字化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间接地,各类企业的综合数字化水平也是影响全国层面数字化水平的因素之一。层级之内、不同评估对象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关系,如对于龙头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评估,除了应覆盖规上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估的核心要点外,同时还应在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输出,以及数字化产业链带动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再如对于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的评估,除了应覆盖辖区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还应该考核新型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等综合情况。


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要点


各核心评估要点的评估逻辑,从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评估,即投入了哪些资源,如组织、人才、资金、网络、平台等;形成了哪些能力,如数据管理能力、网络安全能力、工艺优化设计能力、自动排产能力等;取得了哪些价值成效,如成本节约、效率提升、模式优化等。基于以上评估逻辑,细化各评估层级核心评估要点的评估原则。


(一)企业层面


1. 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基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小、生产投入相对少的企业特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应“小快精准”,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成基础性、支撑性的转型能力,在降本增效等已有业务的生产经营优化上取得显著成效,以少投入撬动相对大收益。因此,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评估,重点考察对于“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相关投入和实际成效。


2. 规上企业数字化水平。规上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其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影响大,因此对其评估的范围更大、要求更高。投入资源方面,主要评估在设备更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包含设备设施的改造、升级、更新替换等和网络、平台、安全等数字化软硬件的投入;能力构建和数字化成效方面,主要从生产和管理两个维度评估,生产上关注工艺的升级及其直接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管理上关注以业务流程优化和组织管理优化为基础的管理创新带来的综合提升,以及生产和管理综合作用下企业已有业务的生产经营整体优化和未来业务的模式革新等数字赋能情况。


3. 龙头企业数字化水平。在满足规上企业评估要点基础上,重点增加评估其在行业和产业上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行业上,其对于行业共性场景需求的解决,体现在其投入到典型场景挖掘和解决方案构建的相关技术、研发、资金等,形成的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以及赋能行业其他企业的成效情况;从产业上,其产业链主地位的作用发挥,体现在对于数字化产业链的带动,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方面,投入的相关资源及其成效。


4. 供应商数字化水平。主要评估其技术产品及其规模化推广应用情况,技术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等,解决的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问题,以及灵活推广方式和行业企业实际应用时的成效作用。


(二)产业层面


1. 行业数字化水平。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区别于消费领域的对象单一性,不同行业之间在生产工艺和流程特点上差异大,物理对象涵盖设备、系统等复杂异构主体,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定制化解决方案对于不同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以行业内各类企业的数字化综合水平为基础参考,重点评估适配于各行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情况,解决的行业共性实际需求和问题,取得的全行业范围的成效。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服务载体,应评估其提供的场景培育、方案孵化、技术验证、供需对接、产融合作等专业化服务的具体内容、辐射范围和实际成效等。


2. 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产业链通常跨工业门类涉及多个相关行业,数字化产业链离不开链上的每一环,因此产业链数字化水平评估首先要关注链上所有相关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更进一步,数字化产业链应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协同改造优化情况。


(三)区域层面


1. 园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良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园区企业数字化和园区自身管理的基础,应重点关注新型基础设施的具体投入情况和园区内企业的使用情况,以及数字化园区相关的运营情况。园区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是园区整体数字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以企业层面评估要点考核园区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


2. 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以全市辖区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为基础,以企业层面评估要点考核全市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总体上,还应该关注新型技术改造等系统性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情况,包含相关投入、显性成果和经济价值成效等。


3. 省级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以全省辖区内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为基础,以企业层面评估要点考核全省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还应重点考核对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档立卡”的组织和实施情况,包含相关投入、显性成果和经济价值成效等。


(四)国家层面


1. 全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从评估标准引领、重点工程实施、人工智能应用、公共服务和标杆建设等五方面评估,以点带面,开展全局性评估。


2. 标准建设应用情况。评估系列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情况,如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标准在企业中的覆盖率,以及指标体系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3. 重点工程实施情况。评估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包括基础成果、孵化的技术产品、衍生的经济价值等,以及在柔性生产、共享制造、虚拟制造等新业态和基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模式等的演进成效。


4. 公共服务情况。该评估要点是国家层面区别于其他层面的评估要点,评估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信息平台等平台载体、安全可靠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和软硬件产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算力基础设施等网络算力服务等方面的共研共享与整体提升情况。


5. 数字园区和智能工厂建设情况。重点对数字园区和智能工厂等显性建设成果进行评估。数字园区的评估,以区域层级园区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为来源与依据。智能工厂的评估,以企业层级相关企业数字化水平为来源与依据。


四、应用推广


为更好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带动作用,指导企业、产业、区域等开展转型工作,做到有据可依,以评促建,应注重在以下方面重点推广。


一是加强央地协同。鼓励各地出台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地方创新服务模式,利用相关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


二是选取重点行业分业推广应用。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领域,按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结合细分行业特点、数字化水平基础,分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引导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三是强化支撑载体建设。建设国家级及区域各级综合信息平台,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大小类别细化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开通企业应用系统专区,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自主填报数字化转型情况。


四是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强化跟踪问效,构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常态化评估机制,按年度发布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凝聚社会各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共识。



作者: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孙玲玉 随浩  张晋浩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

  • 短信登录
  •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还没有账号,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立即登录
登录即代表您同意本网站的 《用户注册协议》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