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联重科用近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对标国家级智能工厂标准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转型之路为中国制造从大到强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长沙中联智慧产业城,一座全球领先的挖掘机智能工厂正以每6分钟下线一台整机的速度,刷新着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纪录。这里不仅是中联重科数字化转型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国内首个实现挖掘机全流程共享制造的标杆基地。从早期的机械化升级到如今的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中联重科用近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对标国家级智能工厂标准、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转型之路,为中国制造从"大"到"强"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从启蒙到深耕的持续进化
中联重科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沿着"技术引入-体系构建-智能升级-生态协同"的路径稳步推进,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2014:自动化技术的初步应用
早在2006年,中联重科就率先在起重机械工厂引入可编程工业机械臂,主要用于零部件焊接作业,成为工程机械行业最早试水机器人技术的企业之一。这一阶段的核心突破在于用自动化设备替代重复性人工劳动,初步解决了传统制造中效率低、误差大的痛点。
2014年,中联重科搭建起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服务平台,通过北斗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21万余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工况分析。马凯副总理当年莅临调研时,对这一物联网应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标志着企业数字化从生产端向服务端延伸的初步尝试。此时的转型虽处于点状突破阶段,但已为后续的系统性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5-2018:数字化平台的全面搭建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的提出,中联重科确立了"互联、智慧、可控、安全"的两化融合八字方针,开始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在研发端,建立PLM企业云智库,实现全球近3000位工程师协同开发,通过虚拟化样机技术完成三维建模与仿真分析,大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生产端自主开发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将人员、设备、物料等制造要素整合到统一管理平台,配套部署20余条数控生产线和千余台高端数控设备,实现数字切割、自动焊接、精密检测等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管控。供应链端则以ERP为核心搭建协同平台,将供应商准入、绩效考核、质量管控等环节纳入系统管理,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这一阶段的转型实现了从单点自动化到流程数字化的跨越,为智能工厂建设构建了基础框架。
2019-2022:智慧工厂的规模化落地
2019年起,中联重科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期,大规模引入具备感知与移动能力的自适应机器人,包括带视觉识别的机械臂、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这一时期,中联智慧产业城启动建设,其中挖掘机械智慧园作为核心项目,开始系统性部署全流程智能产线。
2022年,中联重科凭借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优势,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名单,成为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旗帜"企业。此时的转型已实现三大突破:一是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通过智能排产和设备联网,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二是柔性制造能力的形成,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快速切换;三是数据价值的初步释放,通过对生产经营数据的分析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决策。
2023至今:共享制造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
2023年后,中联重科的数字化转型进入高阶阶段,核心是构建"共享制造+智能生态"的新型生产模式。2024年起,企业开始探索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制造场景的应用,研制出两款轮式和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在机加、物流、质检等环节开展试点应用。
通过中科云谷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工厂内2000余个工业机器人、数十台人形机器人与11个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云端超脑+终端执行"的智能协同体系。2025年,该工厂入选工信部首批"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名单,标志着其智能制造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转型正式迈入生态协同、自主进化的新阶段。
二、分阶达标构建智能工厂标杆
中联重科挖掘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的建设,严格遵循工信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求,从基础级、先进级逐步向卓越级、领航级演进,每一步都精准对标相应建设标准,实现了系统性、高质量的升级。
锚定卓越级标准:筑牢全流程智能根基
根据工信部六部门联合制定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卓越级智能工厂需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以上,覆盖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生产管理、运营管理全部五个环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中联重科通过三大核心举措实现达标:
在工厂建设方面,开展全流程数字化规划与系统建模,构建工厂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虚拟仿真与物理生产的实时联动。工厂部署60条高度柔性化产线,集成360余台自动物流AGV和240余台工业机器人,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从钢板进厂到整机下线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完全满足卓越级工厂"数字化交付、虚拟工厂建设"的要求。
研发设计环节,依托产品数字孪生和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双核心平台,400多款产品实现数字化研制,研发周期缩短25%以上,工艺设计效率提升50%。通过构建产品设计库、工艺知识库,实现产品与工艺的仿真迭代,完美契合卓越级工厂"智能化辅助设计、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的标准。
生产作业与管理方面,通过AI视觉识别系统实时监测焊缝质量,不良率控制在0.1%以内;智能排产系统可动态优化生产计划,同一条产线能在70余个平台、数百种配置的挖掘机型号间无缝切换,生产周期缩短52%。集成打通"人、机、料、法、安、能、环"全要素数据,实现仓储物流、设备运行、能源消耗的数字化管控,达到卓越级工厂"生产过程精准控制、全局优化"的核心要求。
冲刺领航级要求:探索未来制造新模式
领航级智能工厂作为最高层级,要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四级以上,核心产品具有全球竞争力,且需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未来制造模式。中联重科围绕这一标准,实现了三大突破性升级:
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上,工厂AI技术应用场景比例远超20%的要求,不仅在质量检测、智能排产等常规场景实现AI赋能,更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突破。通过近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构建从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到推理部署的完整工具链,让机器人集群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能力,满足领航级工厂"智能化变革"的核心要求。
在未来制造模式探索上,创新实践"共享制造"理念,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能弹性调度与产业链协同。向上游与宝钢等企业联合开发高强钢材料,向下游带动配套企业同步升级,形成"需求牵引-技术共享-产能协同"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工厂自身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更带动150余家上下游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符合领航级工厂"全球领先、模式创新"的培育目标。
在核心能力建设上,工厂累计攻克77项关键技术,申请专利200余项,形成了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其"云端超脑+机器人集群"的协同架构、全流程数字孪生应用等技术,已构成企业智能制造"标准群",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建设经验,完全满足领航级工厂"技术引领、标准输出"的要求。
三、共享制造重构工程机械生产方式
中联重科的"共享制造"并非简单的产能共享,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价值共创"的新型生产体系,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产能共享:柔性化产线实现高效调度
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分散产能,打破传统生产线的型号限制,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的敏捷制造。例如,同一条装配线可在1小时内完成从中挖到大挖的型号切换,既能满足大型基建项目的批量订单需求,也能快速响应小型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要求,使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这种柔性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闲置问题,为共享制造提供了核心支撑。
技术共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
依托中科云谷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联重科将智能工厂沉淀的AI算法、数字孪生、智能排产等核心技术向上下游开放。上游供应商可通过平台获取材料标准和工艺要求,实现零部件的精准配套;下游客户可通过平台参与产品定制化设计,实时跟踪生产进度。宝钢通过共享技术联合研发的高强钢,使挖掘机结构件寿命提升50%;配套企业借助共享的质量管控技术,产品合格率平均提升8%,形成了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服务共享:从产品制造到全生命周期服务
共享制造模式的延伸,使工厂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升级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已交付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将运行数据反馈至生产系统,形成"使用-反馈-优化"的闭环迭代。针对中小客户推出"设备即服务"(EaaS)模式,通过共享产能为其提供小批量生产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同时提供远程运维、故障预警、备件共享等增值服务,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
四、从企业升级到行业赋能
中联重科挖掘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的建成,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成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技术突破层面,工厂攻克的复杂坡口加工、智能仓储、具身智能应用等77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其中,双立柱式翻转机器人将12吨重下车架翻转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涂胶机器人作业效率提升200%,这些技术已向工程机械行业广泛推广,推动全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
在绿色制造层面,工厂采用光伏发电和智能能耗管理系统,废钢回收率达95%,单位产值能耗较传统工厂降低20%。其无氟泡沫灭火系统、材料循环利用等绿色技术,已被应用于建筑、家电等多个领域,为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在全球竞争层面,依托智能工厂的技术积累,中联重科百吨级矿用挖掘机ZE1350G等高端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25年签署超5亿元新疆鸿茂订单,并计划拓展中东、非洲等高端市场。工厂形成的"中国智造"标准,正逐步替代传统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全球话语权。
从2006年第一台工业机械臂的引入,到如今领航级智能工厂的培育,中联重科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标准为引领、以生态为支撑的系统性变革。这座挖掘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不仅是中联重科自身的转型标杆,更成为中国制造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缩影,为更多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对标标准、分步实施、持续进化"的转型路径。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共享制造模式的不断完善,这里必将成为全球未来工厂的典范,引领制造业迈向人机协同、按需生产的新纪元。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