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副部长辛国斌张云明出席介绍 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情况并答记者问本文针对现场提问交流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作出总结
2025 年 9 月 9 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副部长辛国斌、张云明出席,介绍 “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情况并答记者问。本文针对现场提问交流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作出总结。
一、“十四五”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要成就
(一)工业经济 “压舱石” 作用凸显
2020-2024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 31.3 万亿元增至 40.5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 26.6 万亿元增至 33.6 万亿元,“十四五” 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 8 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 30%。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 30%,规模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在全世界 504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多数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创新动能澎湃,大国重器突破
2020-2024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 1.6%,570 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 2500 强。
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丰硕:“嫦娥” 落月、“天和” 驻空、“北斗” 组网,C919 大飞机商飞、“爱达・魔都号” 邮轮运营、CR450 动车组下线,ECMO 填补国内空白,泽布替尼成全球 “明星产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获世界领先成果。
多空间维度国之重器突破:C919 累计交付 22 架、运送旅客超 300 万人次;AG600 获民航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深地塔科 1 井” 钻探深 10910 米;“梦想号” 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 1.1 万米。
民生领域重器支撑: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 1 分钟收割 600 公斤;“华龙一号”“国和一号” 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 100 亿度;CR450 动车运营时速 400 公里;国产骨科、腔镜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精准度。
(三)产业结构优化,先进制造壮大
2020-2024 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7.9%、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 34.6%、16.3%。
细分领域领先:新能源汽车 2024 年产量破 1300 万辆,产销量连续 10 年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光伏、风电装备产量世界前列。
绿色制造推进:国家级绿色工厂达 6430 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钢铁、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 1000 万吨。
(四)数智化应用普及,实数融合增效
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网络基础设施,5G 基站达 459.8 万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 1 亿台(套);千兆端口数 3053.2 万个,实现 “县县通千兆、乡乡通 5G、村村通宽带”。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成 3.5 万多家基础级、230 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G + 工业互联网” 建设项目超 2 万个;制造业机器人密度 470 台 / 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人工智能发展:AI 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增长,国产大模型引领开源创新,AI 手机、眼镜等终端普及;人形机器人向家庭、工厂应用进化,脑机接口从医疗向多领域拓展。
(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获标志性成果,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自主可控水平提升。
深化国际合作,发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构建平等、包容、建设性伙伴关系。
(六)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亮眼
大企业竞争力提升:截至 2025 年 7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 2020 年末增 13.8 万家;2024 年 64 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 500 强,18 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品牌 500 强。
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 6000 万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 50.4 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 14 万家、“小巨人” 企业 1.46 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557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 7%,平均授权发明专利 22 项。
二、重点领域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传统产业升级: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支持 46 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建成 230 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 1260 家 5G 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超 50%。
新兴产业壮大:聚焦重点领域,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势产业,形成 60 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 23 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未来产业布局:谋划六大重点方向,部署 100 多项 “揭榜挂帅” 任务,建设 63 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激光制造技术等获突破。
(二)信息通信业发展
网络 “广覆盖”:开展千兆城市建设,完成 24 万个重点场所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支持 13 万个行政村光纤与 4G/5G 基站建设;推进 “宽带边疆” 建设。
设施 “促协同”: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在用算力设施 1085 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 788EFLOPS;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移动物联网发展。
技术 “强赋能”:实施 5G 应用 “扬帆” 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消费领域新型信息消费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领域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 100%,5G 应用覆盖 500 多家三甲医院。
(三)中小企业发展
梯度培育: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 10 万家;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 1981 个项目、超 690 亿元;超 2000 家专精特新企业 A 股上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支持 4.5 万家企业改造。
助企纾困:实施缓缴社保费、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减免税费;“十四五” 期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超 19 万亿元;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设投诉平台。
服务优化:建成四级 1800 多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上线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打造 “一起益企” 服务品牌;建设 15 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
(四)绿色制造推进
绿色能源应用:电解铝行业绿电生产占比 25%,246 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绿电使用超 50%;氢能在钢铁、石化行业应用突破,百万吨级氢冶金等全流程贯通。
绿色原料利用:2024 年废钢、废铜铝等 10 种再生资源利用量超 4 亿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利用量超 30 万吨。
绿色体系完善:培育国家绿色工厂 6430 家、绿色工业园区 491 个;出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 年)》。
(五)两化融合发展
数字化转型:编制 12 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建设 14 个转型场景;培育 1 万余个 “小快轻准” 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转型。
工业互联网:实施创新发展工程,培育超 340 家有影响力平台,重点平台服务企业近 400 万家次,覆盖 41 个工业大类。
智能制造:建成 7000 余家先进级、230 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智能制造装备和方案获突破。
(六)国家高新区发展
综合实力提升:2024 年 178 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 19.3 万亿元,占全国 GDP14.3%;全员劳动生产率 71.8 万元 / 人,较 “十三五” 末翻番;2025 年上半年企业营收 26.9 万亿元,同比增 6.5%。
创新水平攀升:聚集 70%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 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数占全国 50% 左右;诞生全球首台超导量子计算机等成果。
企业培育壮大:汇聚全国 33% 高新技术企业、46% 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营收超亿元企业 4.3 万家,较 “十三五” 末增 29.4%。
三、“十五五” 规划重点方向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体系,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
重大技术装备:统筹产业基础再造和攻关,推动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建设优质高效装备体系。
人工智能发展: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做强产业供给(攻关高端算力芯片等)、做优赋能应用(出台 “人工智能 + 制造” 方案)、做大产业生态(研制标准、建开源社区),平衡 AI 应用与就业。
信息通信业:巩固网络优势,推进 5G-A 覆盖;优化算力设施布局,强化算网协同;升级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新型工业网络。
中小企业:构建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完善支持政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规范竞争秩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制造: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零碳工厂、园区),强化政策绿色导向。
两化融合:制定 “十五五” 规划,夯实软硬件基础,强化工业互联网支撑,推动融合向更广更深更高水平发展。
国家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做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与未来产业,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行业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化行业自律、落实监管责任(开展网络乱象整治)、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政务服务、清理拖欠账款),构建协同高效治理格局。
暂无评论,等你抢沙发